江汉风报道:长江,这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母亲河,在荆楚大地蜿蜒出最温柔的弧度。荆州段江面浩渺,水草丰美,曾是“千帆过尽鲥鱼肥”的渔猎天堂,也是“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生态秘境。
长江荆江段生态廊道美景 叶力铭 摄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号角吹响,这座承载着楚文化精髓的历史名城,悄然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解的壮美篇章。当渔网收起,马达声歇,长江精灵们乘着清澈的浪花重返故里,在古城墙的倒影里编织出一曲曲新时代的生态赞歌。
十年禁捕 渔家唱晚的生态觉醒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渔猎图景,在长江流域绵延了数千年。荆州博物馆珍藏的战国漆器上,游弋的鳡鱼纹饰见证着楚人对江河的原始崇拜。
站在万寿宝塔公园极目远眺,江心洲星罗棋布,水鸟掠过江畔船帆,这样的诗意画卷却在二十世纪末逐渐褪色。
长江荆州段江面浩渺 张梦瑶 摄
当工业文明的齿轮高速转动,长江开始呜咽。荆州江段作为长江中游的生态动脉,见证了从“鱼翔浅底”到“江空豚寂”的剧变。
2006年,长江江豚仅存1200头,荆州江段的“水中精灵”已难觅踪迹。中华鲟自然繁殖连续七年中断,野生种群濒临灭绝。四大家鱼鱼苗资源量跌至不足禁渔前的十分之一,刀鱼洄游路线被切断,鲥鱼几乎成为传说。
“以前一网下去能打满船,现在一天捕不到半网,空网倒是常事。”沙市老渔民王德贵望着空荡荡的江面,浑浊的眼泪混着雨水滑落。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2020年,一场关乎长江命运的“生态革命”在此启幕——7月1日零时,荆州率先全面实施长江禁捕,比农业农村部规定时间提前半年。
从此,“江烟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鱼”的场景从荆州长江段消失,而荆州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正快速恢复,长江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岸清水碧美荆江 孙杨 摄
十年禁渔令的颁布,不仅改写了这条母亲河的生命轨迹,更让荆州这座因水而兴的古城,成为见证长江精灵复兴的生态剧场。
荆州区李埠镇龙洲村村民陈中国祖祖辈辈捕鱼为生。长江禁捕后,他上交了渔具、渔网、渔船,成为全村最早一批主动上交渔船的渔民。“长江病了,得让它喘口气。为了子孙,想得通也放得下。”
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荆州全员出动,25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成为长江禁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并在全省率先建立沿江、沿湖市、县、乡镇、村四级分段包保责任制,共护一江鱼。
长江禁捕以来,荆州严格执行“四清四无”:“清船、清网、清江、清湖”,“无捕捞渔船、无捕捞渔网、无捕捞渔民、无生产性捕捞”。按照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渔船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退捕渔船、渔民建档立卡,实行精准退捕、动态管理。全市4309艘国网锁定退捕渔船全部上岸封存,其中另作他用371艘,剩余3938艘全部拆解、拆解率100%。
涅槃复苏 精灵归来的生态交响
荆州坐拥长江黄金水道483公里、长江故道93公里,有2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是长江流域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2021年11月,荆州市江陵县五岔河,村民意外捕获一条中华鲟。它体长55厘米,体重1.5斤,鳞甲坚硬如铠甲。渔政人员护送它回归长江时,它3次跃出水面,仿佛在宣告:“我回来了!”这条幼鲟的出现,印证着荆州江段的生态修复成效。
在荆州太湖试验场的繁育车间里,700多尾子一代中华鲟贴着池边来回游动。1999年,“中华鲟之父”危起伟选址荆州建立试验场,2012年首次孵化出2.3万尾鱼苗,宣告全人工繁殖成功。如今,荆州拥有中华鲟子一代1600余尾,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2024年3月28日,中华鲟保护日。荆州市长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广场上,11万余尾子二代中华鲟顺着滑道欢快地投入长江怀抱。近五年来,荆州长期坚持开展中华鲟人工放流活动,已累计向长江干流放流中华鲟子二代超过100万尾。
有意识的生态修复,让长江的“基因库”逐渐复苏,也让荆州水域生物多样性得以重建。
2023年夏,荆州市民的朋友圈被一段视频刷屏:在宝塔湾水文站下游,五头江豚组团跃出水面,背鳍划出的弧线恰好与万寿宝塔的檐角同框。这个被渔民称为"微笑天使"的物种,其种群变化堪称长江生态的晴雨表。
禁渔实施以来,荆州江段观测到的江豚频次从年均12次跃升至87次,幼豚出现比例从8%提升至22%,标志着种群正在走出灭绝阴影。
石首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江豚起舞 郑启柏 摄
在石首天鹅洲自然保护区,58岁的饲养员丁泽良提着一桶饵料开始投喂江豚。他已守护这片水域17年。保护区内的江豚从原来的5头,如今种群增至101头,4头成功野化放归。
“白鱀豚已经远去,只有最大限度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才能避免长江江豚等重要水生生物重蹈覆辙,留住‘长江的微笑’。”听着江豚发出婴儿般的啼叫,丁泽良脸上露出慈父的笑容。
同处天鹅洲湿地的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400余头麋鹿在湿地中漫步。它们从64头先辈起步,如今成为“湿地精灵”。春日里,雄鹿的角茸映着朝阳,母鹿带着幼崽涉水,惊起白鹭无数。部分麋鹿被野化放归,它们的蹄声踏过洪湖滩涂,唤醒沉睡的湿地。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成群 李吉 摄
当2025年的春汛漫过江心洲,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迈入第五个年头,荆江生态修复取得可喜成效。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监测数据显示,禁渔后荆州水域鱼类种类从72种恢复至116种。
文明共生 千年水城的生态启示
生态保护不是冰冷的禁令,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文明进化。
2025年3月22日,长江江豚苑和天鹅洲麋鹿苑正式开园。不少小学生参观后深有感触表示:“终于可以近距离看到江豚和麋鹿啦!我们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让江豚和麋鹿能够更好地繁衍生息。”
在沙市码头文创园,由渔船改造的"长江文化馆"陈列着退捕渔具。直径3米的深水网具悬垂在展厅中央,网眼中镶嵌着LED屏循环播放江豚嬉戏的画面。这种"死亡与新生"的视觉冲击,让参观者直观感受生态修复的壮阔历程。
沙市码头文创园二期 张梦瑶 摄
“禁渔表面在水里,根子在人心”,荆州的治理智慧在刚柔并济中显现锋芒。
在监利市何王庙江豚保护区,曾经的"捕鱼能手"王立华转型为"护豚队长";洪湖岸边,"共抓大保护"的标语在阳光下闪耀。退捕渔民组成的护渔队,每天都在这里巡江护渔,从不敢耽误;在荆州区,退捕渔民互助合作社创新“水域保洁+文旅服务”模式,昔日的竞争对手如今共执生态旅游的船桨。
从“打鱼人”到“护鱼人”,角色转换间,是生态文明的觉醒。这些"生态哨兵"的转型故事,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渔光曲”。
夜幕降临,在荆州古城墙上,艺术家用光影技术重现《楚辞》中的生态意象:湘君驾龙舟巡游,河伯与江豚共舞,大司命守护着洄游鱼群。这种艺术再造背后,是生态意识向文化基因层的渗透。
“长江大保护”写入校本课程,中小学生的生态课堂把护鱼知识编成皮影戏,沙市码头遗址变身生态文化公园,石首天鹅洲打造生态研学线路,洪湖退捕码头变身观鱼平台……
荆州正一步步把护鱼意识内化为文化基因,让每个市民都成为“长江精灵”的荣誉监护人。
站在荆州长江大桥上,江水浩荡东流。当夕阳染红荆州古城墙,江面泛起琥珀色金辉。江豚的啼鸣、麋鹿的蹄声、中华鲟的鳞光,共同谱写着长江精灵的归家诗篇。
长江大桥
十年禁渔不是休止符,而是万物共生的序曲。与自然和解,不仅让荆州再现“江流宛转绕芳甸”“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盛景,更使得生命长江的生机与希望蓬勃不息。
这不仅是荆州的生态答卷,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礼赞。在荆州这片古老而年轻的水域,一曲新时代的“长江之歌”正破浪而来。
(记者:刘思楫/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