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力量,在于让平凡生活有了向上的刻度。在泥土中生长诗意,于尘埃里绽放星光,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躬身力行中,让善意如春水浸润人心。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自2008年起组织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经过基层干部群众、各地文明办和相关单位推荐,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展示评议即将开始,时间从即日起持续至2025年6月27日。参与进来,一起学习身边好人,传递榜样力量。
湖北共有12人(组)被推选为
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湖北省候选人名单
陈帅伟:勇救落水母女三人 他用生命托举生命(武汉市)
刘小红:坚持非遗传承 带动妇女就业 指尖技艺绘就锦绣人生(黄石市)
姜远海、乐文喜:夫妻二人悉心照料智障姑姑四十余载(十堰市)
何立玲:公益执教11年 用心守护“折翼天使”(襄阳市)
宋来波:“信义兄弟”24年后替亡兄翻倍偿还115笔捐款(宜昌市)
熊兆珍:36载守护两代至亲 柔肩担起一家安康(宜昌市)
方北松:择一事 终一生 文物修复专家妙手“牍”千年(荆州市)
陈 晋:监管民警高墙铸忠魂 一生无悔照亮迷途路(鄂州市)
池汉桥:“轮椅哥“身残志坚 用好手艺志愿服务社会(孝感市)
李贤付:三代人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91年(恩施州)
周春兰:农民作家创办书屋 以文学为矩照亮乡村文化之路(中宣部印刷发行局、襄阳市)
邰丽华:舞“动”世界 “无声胜有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全国妇联宣传部、宜昌市)
在这份候选人名单中
有一位来自荆州的好人
↓↓↓
择一事终一生
文物修复专家妙手“牍”千年
方北松,男,196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1988年,方北松投身文保事业,三十多年如一日致力于文物保护科研、应用和推广工作。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共修复4000余件木漆器、300余件纺织品,修缮多处遗迹。面对饱水简牍保护难题,他创新技术,助力多地简牍修复,保存大量历史信息,以执着与坚守让古老文物焕新。方北松曾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荆楚楷模等荣誉。
甘做历史文物的“守护人”
1988年,方北松从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毕业,来到荆州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当时,整个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的,加上方北松也只有两个人。保护工程紧迫,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他就开始自学,捧着书本、翻阅资料汲取知识,买来各种工具与材料,多试验、多练手、多总结。每当遇到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时,他总会来到博物馆的展区,静静与展台上的文物“对话”,那些沉睡千年的文物身上所闪耀的中华文明之光,总会让他内心涌起直面难题的勇气。
文物修复不是简单的拼接,需要根据每一件文物自身的特点、性质及破损定级,在最小干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的真实性,这是对专业技能的严峻考验,也是对细心与耐心的极致挑战。特别是到了脱水烘干的环节,烘干箱启动几天几夜不停歇。方北松在工作室里和衣而睡,每隔30分钟就得起来,查看烘箱温度是否正常,一夜往复无数次。
“修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常连续几个月都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得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枯燥和孤寂中,责任和梦想成为方北松坚持下去的动力,而从事这行时间越长,他对这些文物越难以割舍。
勇当简牍修复的“开拓者”
“三七二十又一,四七二十又八,五七三十又五……”这段乘法口诀出现在荆州秦家咀墓地出土的一支竹简上,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实物。而方北松独创的简牍脱色、脱水方法,让近20万枚珍贵简牍开口“说话”,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
刚出土的“饱水简牍”大多散成一堆,看上去只是烂泥中黑乎乎、近乎朽腐的竹条木片,像煮熟的面条一样软,轻轻一碰就可能断裂、粉碎。饱水简牍修护,一度是世界性考古难题。面对难题,方北松知难而上,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创新。无数个日夜的探索与尝试,他终于创造出《饱水竹木器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饱水竹木器十六醇填充脱水法》,为简牍保护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依托这些创新技术,走马楼三国吴简、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汉简、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顺利推进。9省市18万余枚简牍完成脱色,13万余枚简牍成功脱水,大量承载着楚、秦、两汉等重要历史信息的简牍得以跨越千年岁月完整保存。这些简牍的成功保护,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让沉睡千年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实物证据。
乐为文保事业的“引路人”
方北松深刻明白,人才是文保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石。他担任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每年精心培养高技术人才。同时,他设立简牍修复大师工作室,以“传、帮、带”的形式,为年轻文保人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每年培养3-8名技能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方北松倾囊相授,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他都耐心细致地指导。在他的悉心培育下,一批批文保人才从这里走出,奔赴全国各地,成为支撑文物保护事业的中坚力量,为文保事业的薪火相传注入强劲动力。
在文物保护技术创新的征程中,方北松主持并参与16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还主导制定6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申请发明专利17项,发表论文40余篇(含SCI检索刊物文章7篇),出版2部专著。这些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先进的技术支撑,推动整个文物保护行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30多年,4000余件饱水木漆器、300余件出土纺织品在方北松手中重焕光彩,这也充分诠释了他“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与坚守。
操作步骤
1️⃣打开阅读原文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2️⃣点击左上角省份;
3️⃣选择湖北省;
4️⃣找到方北松点击加入;
5️⃣点击右下角评议;
6️⃣选择或填写你想说的话后点击向他们学习。
快来评议你心中的平民英雄
你的意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