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新闻关注 | 越过山丘,重回荆州——刘楚昕携《泥潭》回家

2025-07-12 20:49   长江云新闻  

这个夏天,一位名叫刘楚昕的90后作家因一段哽咽的获奖感言刷屏全网——在第二届漓江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他含泪追忆已故女友的鼓励,真挚的情感让“刘楚昕”这个名字迅速走进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泥潭》创下的出版奇迹:预售三周狂销40万册,成为近年来文学界的现象级作品。明天(7月12日),这位从荆州走出的作家,将带着这本凝聚十余年心血的作品,回到家乡举办读者见面会,与荆州市民面对面分享文字背后的故事。

荆州沃土:文学梦想的起点

刘楚昕是土生土长的荆州人,对他而言,荆州不仅是籍贯上的“家乡”,更是他文学之路精神“原乡”。少年时代,在古城的烟火与历史中、在青石板路的蜿蜒巷陌里,一颗文学的种子在刘楚昕心中悄然萌芽。

据他在读荆州市东方红中学时的语文老师曹波回忆,刘楚昕的文学天赋早在年少时期就已显露,他爱写日记,有文学天赋。从华中科技大学本硕连读到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再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楚昕始终没有放弃13岁就萌生的作家梦。

刘楚昕的高中班主任、湖北省特级教师周守国说,虽然他在高中阶段读的是理科,但对哲学和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喜欢读弗洛伊德、康德等哲学家的书以及李泽厚的美学书,阅读面相当广。高中时期,刘楚昕话不多,爱思考,很有个性,作文有自己的观点,观察问题深刻,但又不偏激。

《泥潭》根系:每一笔都带着荆州的温度

这部构思于2013年、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小说《泥潭》的创作灵感,源自刘楚昕对荆州历史的深入挖掘。十余年来,对文学有强烈执着的刘楚昕投稿多次被拒,但从未放弃。为还原真实历史场景,他多次回荆州拜访了解荆州历史的老者、翻阅地方志,从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故乡的青石板路纹理,古城墙的砖缝沧桑,皆被他细细密密地织进《泥潭》的字里行间。

书中,公安门西侧城墙脚下,是“我”在梦境中被巡警开枪击毙的地方,但也是故事开始的地方;在西门城楼,“我像外乡人一样好奇地在附近游览”;“南门变得热闹了,骡子、马、牛从城门洞里依次进出”……走进《泥潭》,可以听见没落旗人恒丰的亡灵在南门暗巷里喃喃自语;可以看见东门城墙马道上革命党人关仲卿在一路逃亡;可以凝望公安门城楼外的护城河倒映着二十世纪初的兵荒马乱……然而,尽管身处泥潭,书中人物神父马修德依然在日记中描述了一个可爱的荆州:

“我喜欢圣母堂门前的街道,喜欢清晨散步的护城河,喜欢河岸的垂柳,喜欢河里的划子船,喜欢码头,喜欢长江,喜欢江堤上随风摇曳的野花,喜欢郊外的农田,喜欢秋天金黄的稻谷,喜欢山坡上吃草的水牛……我喜欢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家。”

借神父马修德之口,刘楚昕还向读者传递了自己的信念:“迷失在黑夜中时,不妨抬头看看星空;如果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人应当面对自己的良知。”

明日之约:从荆州古巷到文学现场

明天(7月12日)上午,刘楚昕将携《泥潭》走进荆州市图书馆,这场迟来的家乡见面会,既是他对故土的一次“精神回归”,也是与读者的一次深度对话。届时,他将分享《泥潭》背后的荆州故事与创作历程,现场读者问答互动,解锁独家文学视角。

对于很多湖北尤其是荆州读者而言,这场见面会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那个从家乡走出的哲学博士,带着被全网热议的作品回来了;而这片孕育了他的土地,早已备好掌声与期待,等着听他讲讲“荆州与文学”的故事。

7月12日,荆州市图书馆,让我们一同赴约,在文字里重识荆州,在故土上拥抱文学。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a/10008/202507/528b486ec2b4bf4b1e5723d093ff79d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