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即日起,荆州发布开设“寻访抗战英雄地”专栏,深入挖掘荆州地区的抗战遗迹和英雄故事,展现荆州儿女英勇抗战事迹,激励全市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时代。
夏日的阳光穿过层叠的松枝,在青石台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82岁的松滋市街河市镇原政协联络处负责人邹应平佝偻着腰,将新采的野菊放在牛长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1998年,他参与了纪念碑的修建工作。当地的抗战史,早已深入这位八旬老人骨髓。
八十载光阴流转,行走在长江南岸的松滋大地,一尊铜像、一首校歌、一座石碑,无不诉说着一段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
山河破碎时,松滋儿女从未屈服!抗日战争时期,这片位于长江南岸的战略要地,既是英雄血染的疆场,也是民众抗敌的堡垒。面对日寇侵略,松滋军民同仇敌忾,前赴后继,用鲜血和奉献书写了荆楚大地抗战史上不可磨灭的壮烈篇章。
清晨的松滋市刘家场镇,薄雾笼罩着贺炳炎将军文化广场。一尊铜像,一座新修建的纪念馆,展示着贺炳炎将军的戎马一生。
“贺炳炎将军出生在我们河田坪村,幼时家贫,在村里给铁匠当学徒。”刘家场镇河田坪村党总支书记刘陈兵指着贺炳炎上将生平纪念馆陈列的打铁工具说,贺炳炎将军幼时丧母,十多岁便离开家乡,跟随部队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这个小村落里走出去的贺炳炎将军,担任八路军第120师716团团长,率部挺进同蒲铁路北段的宁武、神池、朔县一带,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10月,他指挥716团一部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歼灭日军5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电影《太行山上》也再现了贺炳炎将军独臂歼灭日寇的英姿。
刘家场镇河田坪村庆贺寺中学内,一座青灰色的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纪念碑静静矗立。“同学们,且勿迷,警钟起处见晨曦,奋起!奋起……”学校陈列馆墙壁上的简师校歌,一下子将人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宣誓仪式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将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迁至松滋灵鹫寺,1939年9月又迁到了松滋庆贺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简师成为由共产党主持的一所在国民教育掩护下的“抗大式”学校,也是党组织在湘鄂边地区创建的一个活动据点。
“简师在松滋办学期间,活动开展得很丰富。”松滋市档案馆副馆长吴炳章介绍,当时简师迁到庆贺寺后,其党组织遵照党中央“用极大的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的号召,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军事训练等。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街头演讲、抗日战争形势报告会、演剧、唱歌、化装宣传等。
简师学校革命遗址
简师党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宣传和服务活动,使得松滋刘家场成为湘鄂边抗日救亡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湘鄂边一带产生了重大影响。简师在松滋办学的三年多时间里,高峰时学生达350多人。共产党人在这里播下革命种子,培养了一大批抗战人才,他们从这里走出,奔赴全国抗日救亡图存的战场。
“我们希望通过建设陈列馆,让学生铭记历史,发奋图强,将来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庆贺寺中学校长曾云风说。
在松滋市街河市镇牛长岭村,牛长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巍然挺立。
苍松翠柏间,牛长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巍然挺立
“这里埋着100余位阵亡将士,几乎都是无名英雄,其中一个知道名字的战士叫刘亦高,当时带着伤还在战斗,牺牲时只有26岁……”邹应平轻抚着石碑,眼角泛着泪花。
这场殊死搏斗的战役发生在1943年6月,当时日军于巴东战败撤退至松滋牛长岭一带。这里高岗山岭纵横,是重要战略通道,当时日本人想在这里长期驻扎,以参加正在策划中的常德会战。74军51师151团在团长王昌奎率领下于牛长岭一带对日军进行拦击。当地数千民众在中共地下党组织下也参加了战斗,他们手持梭镖长矛、锄头大刀,一起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就是松滋抗战史上著名的“牛长岭大捷”。《大公报》曾先后两次对这场战斗进行报道。
牛长岭大捷
“牛长岭大捷,是军民协力打击敌顽的伟大胜利,它振奋了民族精神,加速了日军鄂西会战阴谋的破产。”吴炳章说。
战斗结束后,在这片被战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共收埋了114名阵亡将士的遗体,除了3位报纸报道过的勇士,其他都没有留下名字。
“绝大多数都是无名英雄,但是他们舍身为家国,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铸就了千秋不朽的丰碑!”说到这里,吴炳章眼眶湿润。
80岁的松滋市街河市镇牛长岭村村民邹应兵说:“我经常跟我的孙儿讲牛长岭的故事,教育他们不忘国耻,珍惜现在的好时光,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参观纪念馆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新的革命号角响彻在松滋街河市镇的山水之间。该镇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的精品党建乡村红色旅游路,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星村入选全国“零碳乡村”标准试点。
“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勇前行,建设美好家乡!”松滋市街河市镇人民政府宣传干事郭维说。
(记者:廖梦、韩昱久、李耀/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