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日前,省委组织部选树了一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好支部”和担当作为(为民服务)“好支书”。其中,荆州市入选的有7个乡村振兴“好支部”、7名担当作为“好支书”、3个基层治理“好支部”、3名为民服务“好支书”。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部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市上下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荆州发布开设专栏,推出系列报道,介绍“好支部”在强基固本、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中的先进经验,讲述“好支书”担当作为、领航致富、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
姜吴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盛夏黄昏,夕阳筛过老柚树浓密的枝叶,在虬结的树根旁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里是监利市红城乡姜吴村,村民们三三两两,蒲扇轻摇,竹椅矮凳随意围坐,一场“柚下纳凉会”正开得火热。
“现在‘感恩堂’内还没有合适的祭祀点,中元节马上到了,提着花和灯也没地方摆放。”村民任中月率先道出心声。
“可以完善电子祭拜信息录入工作,逝者生前的故事、影像都录进去,后人扫一扫、点一点就能看到。”村民夏昌汉的想法新颖。
……
在这片天然的议事厅里,姜吴村党支部书记李少波端坐其间,几位村干部围坐一旁,膝上摊开厚厚的笔记本。笔尖沙沙游走,将乡亲们的肺腑之言一一记下。
“大家的话句句在理,我们马上推进!”纳凉会散场,李少波马不停蹄地回到村委会,即刻召集村党支部会议,共商“感恩堂”新发展大计。
“感恩堂”是位于监利市容城镇的一座生态公墓,于2024年3月正式落成。其缘起可追溯至2019年,为了配合城区开发,地处监利城北新区的姜吴村被纳入整村征迁项目,全村1800多亩地全部被征用。
“腾退上楼”,村民陆续搬迁到新建社区,村里的土地全部用来支持市级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无地可葬的姜吴村“先人”该怎么办?
被征土地上散落的1875座坟茔的归处,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迁坟滞后,既影响交地,更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绪。
难题当前,姜吴村再次亮出“法宝”——“柚下纳凉会”。
2019年7月22日,首场纳凉会在村民姜桂华家禾场举行。村民代表、党员干部、乡政协委员及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围绕迁坟议题深入协商,现场达成修建骨灰堂的初步共识。
2022年,经多方考察商定,姜吴村迅速成立“整村坟墓集中迁移永久安置红白理事会筹备工作组”,制定周详的迁移方案与安置计划,并将骨灰堂定名为“感恩堂”。
迁移过程中,红白理事会下设各小组分工明确:信息传送、人数摸底、物品采购、编号登记,并对所有迁入生态公墓的逝者及其家属信息,进行了详尽的采集、建档、造册。
2024年3月21日,锣鼓喧天,村民们怀着庄重与慰藉之情,陆续将暂存殡仪馆的“先人”骨灰,迎至崭新的“感恩堂”。940余座坟墓得以集中迁移,安然长眠于这片生态净土。
“以前办点事,东奔西跑摸不着门。现在好了,家门口都能办!”在新建的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民吴世文满脸骄傲。这座占地180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是姜吴村精心构筑的文明新地标。
姜吴村村史馆
在这里,村民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妇女儿童之家、社区幼儿园、室外球场、配套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漫步村中,廉政文化宣传墙图文并茂,廉政小游园绿意盎然。廉政村史馆内展陈百余幅图片,诉说着村庄产业的蝶变、村规民约的传承、清廉家风的赓续、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200余件农耕器具与生活老物件,沉淀着岁月的记忆,更映射出姜吴人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精神内核。
“邻里好,赛金宝。大家互相帮衬着,日子才舒心。”在姜吴村,一场场接地气、暖人心的评选活动接连不断:“最美家庭”“最美邻居”“清廉家庭”彰显和谐向善的力量,“好婆婆”“好媳妇”传递孝老爱亲的温情……文明新风,已悄然融入日常点滴。
近年来,姜吴村先后获评“湖北省文明社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并写下了连续5年“零上访”的佳话。今年5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年复一年,老柚树的年轮添新痕,正如姜吴村在时代变迁中守文化根脉、扬文明新风的清晰轨迹。
(记者:田心怡 通讯员:潘经龙 潘雷/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