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4岁困境女孩的守护之路——江陵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个案纪实
江汉风报道:在江陵县郝穴镇大兴社区,江陵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下称“未保中心”)工作人员的敲门声,曾为14岁的女孩小星(化名)点亮希望。她的经历,是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缩影。
2024年12月,未保中心走访时关注到小星。父母离异后,她与父亲、奶奶及患多动症的弟弟同住,母亲因为罕见病独居廉租房靠低保生活。青春期衣物短缺、长期校园欺凌、家庭情感缺失,让女孩陷入“不想上学”的自我封闭。一次家访中,母亲哽咽道:“孩子袖口短了一截,可我们连一件合身的外套都买不起。”
未保中心迅速开展个案服务,组建由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学校老师构成的“守护小队”,制定“四维介入”计划:一是生存保障,三次链接社会资源,获赠10套季节性衣物、球鞋及学习用品,缓解生活困境;二是心理纾困,指导母亲用“散步+民歌”减压,经27次实践,母亲从“无力安慰”到能主动倾听女儿心声;三是学业重建,因施害者退学,校园欺凌消除,女孩成绩从年级890名升至580名,重拾上学信心;四是支持系统升级,父亲开始关心女儿校园生活,奶奶为其准备周末早餐,社区心理讲座成为母亲新寄托。
2025年4月结案时,小星能主动分享校园趣事。8月回访,母亲称孩子考上中专。在未保中心阅读室,小星安静翻阅绘本,曾锁门哭泣的她已能在文字中寻力量。
未成年人困境源于家庭、学校、社区多层系统失衡。未保中心以“物资援助—心理干预—社区嵌入”递进模式,构建可持续支持网络。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是在‘拯救’一个孩子,而是在修复一个系统。”
如今,小星故事编入未保中心培训手册。工作人员走访脚步不再沉重,因他们知道每次敲门都可能照亮被忽视的童年。女孩曾蜷缩的角落,如今成为她帮弟弟剪纸的温暖小桌,剪刀开合间,是破茧后新生的声音。
(见习记者:邓新星/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