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以往夏收秋收后,如何处理田间大量的秸秆曾是令农民和地方政府头疼的难题。露天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让秸秆一度被视为“生态包袱”。如今,石首市新厂镇星光村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创了农田稻草人工打捆回收模式,相较于机械集中搂草打捆离田模式,该模式对田块和秸秆干湿度要求更低,从收割到秸秆离田所需时间较短。成功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树立了典范。
破解秸秆禁烧难题,关键在于为秸秆找到“好去处”。星光村探索出的新模式核心在于“变堵为疏”,通过两种灵活方式将秸秆转化为资源。第一种方式由回收企业直接在村内招聘人工进行打捆作业,村民通过付出劳动获得每日稳定的工资收入;第二种方式则鼓励群众自发参与,将自行打捆的稻草运送至指定回收点,按重量进行结算,让农户直接从秸秆中获取收益。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的难题,更激活了乡村的劳动力市场,让曾经的废弃物成为增加收入的来源。
石首市佰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友进说:“我们将秸秆变废为宝,通过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等多种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据了解,此项合作已迅速取得实效。截至目前,星光村已累计投入人工280人次,支付农户劳动报酬约3.5万元,完成打捆作业的稻田面积超过1000亩。按照每亩产出1000至1300斤稻草计算,大量的秸秆正被有序回收,预计将用于编制工艺品、防风固沙等综合用途。这一举措,从根本上消除了该村露天焚烧的隐患,守护了当地的蓝天白云。
星光村党支部书记温磊告诉记者,该村主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模式,构建了秸秆“收、储、运、用”全链条。核心就是让分散的秸秆资源化、产业化,既解决了环保难题,又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星光村的成功实践是石首市新厂镇推进秸秆禁烧工作的生动缩影。该实践表明,有效的秸秆治理不仅依靠“禁令”,更需要政府、企业与群众形成合力,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将政策和好处讲透,激发群众“我要禁烧”的内生动力;同时,通过扎实的综合利用,构建可持续的产业链条,让农民在保护环境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从源头上筑牢秸秆禁烧的“绿色防线”,最终实现田野更洁净、天空更蔚蓝、生态更宜居的美好愿景。
(记者:孙晓旭 通讯员:王国雨/编辑:向倪僮/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