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水面上,飞鸟起舞。2024年度洪湖保护区内越冬水鸟同比增长45.43%。
秋季清晨的洪湖,微风拂过荷叶,荡起层层绿浪。远处,成群的候鸟掠过水面,啼声清脆,保护区内一片祥和景象。
在洪湖湖畔,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环志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轻轻托起一只候鸟,熟练地为其安装卫星跟踪器,神情专注。
洪湖的生态变迁,恰似一部人与自然从和谐到对抗、再到和谐的生动教科书。
洪湖,这个中国知名的大型淡水湖,地跨洪湖市和监利市,具有调蓄洪水、农业灌溉、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
十几年前,这里的场景截然不同:成千上万根竹竿插入水中,大大小小的围网把湖面切割得支离破碎,湖水变臭,鱼类减少,鸟儿飞离。
面对严峻形势,2005年以来,洪湖全面启动抢救性保护工程。拆除围网、退垸还湖、水岸同治、全面禁捕、恢复植被等一系列举措,密集推出。
据统计,洪湖已拆除围网18.7万亩、退垸还湖16.76万亩,天然湿地面积增加了56%。曾经满目疮痍的洪湖,重新恢复了“四处野鸭和菱藕”的生机与活力。
洪湖之“痛”,绝非一朝一夕、一城一池。治理洪湖,需要流域内共同努力。
近年来,荆州市将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锚定“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近期稳住、中期提升、远期转型”的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实施“八大工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持续推进控源、截污、活水、修复,推动洪湖水质改善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以来,洪湖水质已连续9个月达到Ⅳ类,为2016年国家对洪湖水质正式考核以来最好水平。
如今,随着洪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保护区内目前已发现鸟类173种,2024年度全省水鸟同步调查监测到越冬水鸟44种、超70000只,同比增加45.43%,新增白鹤、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白琵鹭等珍稀鸟类。
“湿地恢复了,环境变好了,鸟儿自然就飞回来了。”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修复中心主任罗东平表示,保护区利用冬季长江水位低的优势,通过泵站预排、限流等方式将水位降至23.5米的生态保障线以下,促进种子萌发,并让滩涂裸露面积达20万亩以上,为鸟类觅食创造了广阔空间。
过去,没有建立洪湖保护区时,渔民捕鸟是为了养家糊口。如今,保护区工作人员捕捉鸟类是为了环志研究,掌握候鸟迁徙规律,便于人们更好地保护它们。
鸟类环志是指将迁飞的野生鸟类捕捉后,进行基本数据测量和识别,并套上由国家环志中心统一配发、标有唯一编码的“身份证”(金属环),然后放归野外的过程。
在实际环志过程中,保护区工作人员不仅为候鸟佩戴传统金属环,还为其安装北斗卫星定位装置。这种卫星追踪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迁徙数据分析,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候鸟的迁徙路线、停歇地点和迁徙时间。
为加强对洪湖保护区候鸟的科学研究与保护,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立了鸟类环志站,制定了详细的监测计划,分为“三区三线”,即3个保护站所辖区域各设一条监测样线,另设12个固定监测点。重点监测期每月3次,非重点监测期每月1次,将鸟类监测纳入各站年度绩效考核。
在省林业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指导下,近年来洪湖鸟类环志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2022年至今,已累计环志雁鸭类候鸟135只,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每年的环志任务。
鸟类环志被誉为“环志一只鸟相当于保护了几十只鸟”,不仅助力鸟类迁徙规律研究、种群动态监测,也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濒危物种保护及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坚实支撑。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环志工作,不仅为候鸟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更体现了洪湖保护区管理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防范方面的扎实努力和显著成效。
如今,洪湖水面上,候鸟翩跹起舞。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期待着,随着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洪湖将吸引更多候鸟来此栖息,再现“鹤汀凫渚,雁阵排空”的盛景。
(记者:马骁 通讯员:王浩 何关浩/编辑:朱佳敏/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