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好则发展优。对荆州纪南文旅区而言,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本,更是以“生态美”催生“旅游热”的关键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守护一方蓝天,意义重大。
秋日的纪南镇,稻香四溢,不见烟尘。无人机掠过金色稻田,实时回传高清画面,身着红马甲的巡查队员穿行田埂,秸秆留茬高度等数据被实时记录。这幅现代化农耕景象背后,是一场持续数月的秸秆禁烧攻坚战。
直面问题,压实禁烧“责任链”
秸秆焚烧,蓝天堪忧。
今年1月7日至12日,“蓝天卫士”火点预警平台检测,纪南文旅区火点预警达39次,其中,纪南镇单日预警10次以上。
刺眼的数字、严峻的局面,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连夜召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会、秸秆垃圾荒草禁烧工作督导会,组织区直部门成立20个督导组,下沉各村。以禁烧“零火点”为目标,树立“全域禁烧、常态禁烧、长效禁烧”理念,压紧压实各级责任。
纪南镇先后召开部署会、推进会13次,建立“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包户”责任体系,对工作不力的村严格追责问责,全力遏制火点黑斑发生。
转眼进入秋收时节,面对秋季秸秆禁烧的严峻形势,纪南镇委、镇政府提前谋划,精准施策。立足于“早”、着眼于“实”,8月中旬,《纪南镇2025年秋季秸秆禁烧工作方案》出台,聚焦“宣传引导、巡查管控、应急处理、综合利用、后勤保障、监督问责”六大关键环节,构建全覆盖、无死角的责任体系和工作网络。成立由镇主要领导牵头的禁烧工作专班,形成“联村领导包片、联村干部驻点、村组干部守田”的网格化包保格局,为禁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宣传入户,推动“不想烧”成共识
“秸秆禁烧坏处多,听我跟你说一说;秸秆禁烧危害大,一说污染都害怕……”8月30日,一段1分40秒的短视频在纪南镇村民的朋友圈里悄然刷屏。没有专业的灯光和剪辑,镜头里,牌坊村的村干部和几位村民轮流出镜,用亲切的乡音、以接地气的方式讲述秸秆焚烧的危害,引发群众共鸣。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8月以来,镇、村两级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线上,依托“楚韵纪南”政务公众号开设秸秆禁烧专栏,持续推送政策解读、工作动态、典型案例和综合利用技术等内容,打造“指尖禁烧课堂”。线下,发放《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手册》100册、禁烧明白纸6000份,全镇累计召开“湾子会”“户主会”200余场,联村干部主动下沉,面对面讲解政策、分析案例。
在董场村,由镇、村干部和农技员组成的“流动宣传队”活跃在村组。他们带着宣传资料,走进农户家中,结合外地秸秆回收成功案例和焚烧事故教训,面对面讲解政策。一次次接地气的交流,让禁烧理念悄然扎根。
岳场村则利用傍晚时分召开户主会。村干部不仅宣讲政策,更认真倾听农户在秸秆处理中的实际困难,围绕“秸秆去哪了”“怎么处理更省事”等现实问题,现场答疑、共商对策。禁烧工作由此从“政府要求”逐渐转化为村民自觉参与的“集体约定”。
人防+技防,织密“不能烧”监控网
夜幕下的纪南镇,田埂上晃动着点点灯光。镇城乡建设办主任杨正武打着手电,在刚收割完的稻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越是夜里,越要警惕”。
自8月中旬以来,纪南镇整合镇机关、综合执法中心及村(社区)力量,组建了145人的巡查队伍。大家人手一份“田亩档案”,上面详细记录着包保农户的姓名、地块位置和作物情况。“农田监护人”们每日开展不少于4轮的地面巡查,覆盖早7时至晚10时等重点时段。
当“铁脚板”踏遍每寸土地,科技力量也助力织密监控网。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稻田,新桥村无人机操作员宋德明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无人机已就位,开始今日首次巡飞。”在他的操控下,无人机掠过金色稻田,高清摄像头实时传回画面。各村每日早晚各开展一次空中巡查,与地面巡查形成互补,确保火点和黑斑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在镇指挥中心,“蓝天卫士”火点预警平台24小时值守,确保火点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处置,形成了“天上无人机、地上巡查队、平台实时监控”的立体化监控体系,极大提升了巡查效率和精准度。
疏堵结合,拓宽“不用烧”出路
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是顺应时代之变、切合群众需求的重要工作。低茬收割是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强化源头治理、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一环。
秋收期间,纪南镇对全镇农机进行摸排、登记备案,详细记录农机手信息,建立“一机一档”管理台账。截至目前,全镇83台作业农机均有了“身份证”,实现收割作业田块可追溯管理,确保收割一块、合格一块。
9月24日,在丰收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台秸秆粉碎机正在有序作业,秸秆被粉碎后留在田间,通过旋耕与土壤充分混合。纪南镇四级主任科员姚金志介绍,该镇水稻种植面积达6.6万亩,由于以前都是小田块,涉及农户近万户,不便于统一机械作业。今年“小田并大田”后,依托秸秆粉碎机进行作业,科学粉碎后可以直接作为肥料使用,再进行翻耕让秸秆快速腐熟,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成分。
为了给秸秆找“出口”,纪南镇引进湖北虎瑞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建立秸秆收储转运中心,妥善处置芝麻、黄豆、玉米等不易还田秸秆。同时,主动联系秸秆电厂、饲料厂等回收利用企业,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社为主体,协助签订具有约束力的收储协议,明确总量、价格、交付等细节,探索推行企业预交履约保证金制度,实现变废为宝、以用促禁。
各村也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实际的秸秆多元化、高值化利用路径——
牌坊村设立“冬播翻耕奖”,对11月30日前完成秸秆还田并冬播种植的农户给予每亩20元补助,同时实施“禁烧积分制”,对全年无焚烧行为的农户奖励积分,凭积分在牌坊村“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丰收村主动对接市场主体,签订收储协议并要求预交履约保证金,对种植大户的稻草进行集中打捆回收,确保协议回收秸秆足量离田;
草安村提前规划秸秆堆放点,组织公益性岗位保洁员和车辆定时清运;
……
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秋收作业面积约5.6万亩,均实现就地粉碎还田;共签约5家收储主体,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
严格考评,筑牢“不敢烧”防线
协同联动,成效初显。
以实干衡量作为效能管理“指挥棒”。纪南镇结合“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印发《纪南镇机关干部积分制考核管理办法》《红橙黄牌警告管理实施办法》,将工作成果作为确定年度综合评定等次、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以约谈问责筑牢过程管控“压舱石”。该镇对工作落实不力、成效不好、火点频发的,予以通报批评、专项督办和公开约谈。截至目前,纪南镇有1名村党支部书记被免职、1名停职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2名村干部被黄牌警告。
以协同联动奏响齐力攻坚“大合唱”。大力推进区、镇、村“三级联动”和区直部门组派的督导组协同发力,全区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已基本形成。
经过标本兼治、用禁并举,纪南镇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今年8至9月秋收季“蓝天卫士”火点预警平台预警次数同比下降约90%。其中,连续24天零火点,全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田野扎根,以高品质生态为发展赋能。这片日益清新的蓝天沃土,正转化为纪南文旅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