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生前,他曾多次感谢荆州籍导师王竹溪,正是将他引入统计力学领域的领路人,为其日后斩获诺奖奠定了基础。
他还曾亲自为位于公安县的王竹溪纪念馆题名。
王竹溪指导他成功地写出清华大学硕士论文
王竹溪于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潭子湾(今麻豪口镇砖桥口村)。1933年,王竹溪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38年,时年27岁的王竹溪怀着一腔爱国热忱和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到祖国,受聘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他在西南联大开设了统计物理、热力学、量子力学等课。
杨振宁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王竹溪(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8年,杨振宁的父亲、清华大学教授杨武之随校到西南联大算学系任教,杨振宁同全家一起来到昆明。同年,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只在昆华中学(今昆明市第一中学)读了半年高二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在二万名考生中以第2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
他很快成为学校中的明星学生。杨振宁多次说:“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西南联大是对学生要求十分严厉、淘汰率极高的大学。1942年,经过四年苦学的杨振宁本科毕业时,成为入学时38名同学、最终完成学业者仅9人中的一人。
1944年,杨振宁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学部研究生毕业,又请专攻统计物理、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王竹溪教授作指导老师,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杨振宁回忆说:“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从此,杨振宁正式进入统计力学领域,这也是20世纪物理学后半段最重要的新领域之一。从此,统计力学一直是杨振宁最感兴趣的物理学分支之一。杨振宁后来在“尹辛模型”“相变理论”等统计物理学问题方面的出色工作,其渊源正在于此。
坐船考察三峡工程时,专门问及导师老家公安的方位
2018年春,96岁高龄的杨振宁登上溯江而上的轮船,赴宜昌考察三峡工程。这位以理论物理见长的科学巨匠,对这项世纪工程展现出浓厚兴趣,从展览馆的模型到坝顶的实景,从防洪原理到发电效益,每一个细节都细细问询,思维敏捷如壮年。并亲笔写下“人类历史上的一大亮点”题词,赞叹大国重器。
三峡工程展览馆,杨振宁题写感言:“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亮点。”
据介绍,船行南津关时,杨振宁忽然问及湖北公安的方位,并深情回忆起公安籍导师王竹溪,正是将他引入统计力学领域的领路人,为其日后斩获诺奖奠定了基础。
导师逝世,他专程从美国赶到北京吊唁
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与世长辞,享年71岁。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赶到北京吊唁,杨振宁致王竹溪眷属的唁电说:“竹溪老师生平勤实诚正,是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是受到竹溪老师的影响。”
2011年12月31日,一代教育家、物理学家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参会的有杨振宁等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有王竹溪家乡湖北省公安县的代表。
2011年12月31日,杨振宁在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致辞。(图片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网站)
纪念大会上,杨振宁深情回忆了当年他向王竹溪先生问教求学的点滴轶事:“先生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
杨振宁还特别谈到,当年受教于王竹溪先生,在许多方面都得到先生的亲自指导,“这些对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确立正确的思考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12月31日,杨振宁(右)在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与恩师王竹溪湖北公安县家乡代表交流(通讯员供图)
他曾为位于公安县的恩师纪念馆题名
“王竹溪先生留下的丰硕科学成果和崇高精神风范,是激励后人、建设家乡的宝贵财富。”时任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曾在纪念大会上表示,公安县先后建起了王竹溪纪念馆、竹溪小学、竹溪街,并编撰了《王竹溪传》,激励青年学子勤奋学习、成才成人。
杨振宁曾为湖北省公安县王竹溪纪念馆题写馆名(通讯员供图)
目前坐落于公安县第一中学校园的王竹溪纪念馆,该馆馆名就是杨振宁亲笔题写的。
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